教研案例展示02 | 护理学专业虚拟教研室建设案例-欧洲杯哪里投注_欧洲杯足球网-买球官网_欧洲杯哪里投注_欧洲杯足球网-买球官网
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教研案例展示02 | 护理学专业虚拟教研室建设案例

编辑:李娜来源:教务处 护理学专业虚拟教研室

专题培训·联合研究·协同创新,“训-研-创”一体化,护理学专业虚拟教研室建设成果报告。

在“智能+”时代和“新医科”建设战略背景下跨学科整合成为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护理教育从业者需要不断拓宽思维与视角,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欧洲杯哪里投注_欧洲杯足球网-买球官网护理学专业虚拟教研室应运而生,为护理教育者提供了跨学科教学和研究的实践平台。本报告详细介绍护理学专业虚拟教研室建设背景与目标、路径、特色与成效及不足与改进。

建设背景与目标

护理学专业虚拟教研室突破传统边界与组织形式,整合区域内优势资源,聚焦护理专业内涵建设,提升护理专业办学活力,发挥专业教学育人功能。护理学专业虚拟教研室以我校护理学教研室作为牵头单位,与华北理工大学护理与康复欧洲杯哪里投注_欧洲杯足球网-买球官网、内蒙古医科大学护理欧洲杯哪里投注_欧洲杯足球网-买球官网、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护理部四个单位20名护理学专业骨干教师于2023年9月融合组建的虚拟教研室。建设目标是构建虚拟家园式教研互访机制、共建共享护理专业优质教育资源和联合开展师资培养。

二、建设路径

护理学专业虚拟教研室以“课题研究”为驱动,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交叉融合”为手段、以“创新驱动”为目标,按照“统筹规划、辅助实体、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稳步推进各项建设任务。紧扣建设目标,围绕课程资源(群)、师资团队、人才培养三类要素,构建护理学专业教研“训-研-创”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图1)。

     

图1 形成“训-研-创”一体化发展模式

建设特色与成效

(一)交流互访机制深化:构建“虚拟家园式”教研互访机制

护理学专业虚拟教研室以“教研室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授课教师”三级组织架构和规范教研活动为目标,制订《护理学专业虚拟教研室建设管理规定》在“学习通”平台定期更新、统筹协调、共享护理教育学习资源(图2),营造良好的教研环境;在“腾讯会议”平台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交流活动,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重点加强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筑牢基础。为打破时空壁垒,构建更具归属感与实效性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我们正积极探索并构建“虚拟家园式”专业建设交流互访机制。该机制旨在依托数字化平台,打造一个线上与线下融合、高度互动且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虚拟家园”。在此家园中,教研室成员可随时进行“云端互访”,通过沉浸式教研工作坊、资源共享空间、协同课题攻关、成果展示厅等多样化模块,实现教学理念、课程资源、学术前沿的即时共享与深度碰撞,激发内生动力,推动专业建设从“单点探索”走向“群智共创”,为护理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图2 超星学习通平台建设“护理学专业虚拟教研室互动家园”

(二)资源共建共享实化:形成“数字化-成果化”双轮驱动体系

护理学专业虚拟教研室以“数字化”为引擎,以“成果化”为导向,系统构建了双轮驱动的资源共享体系。具体而言,虚拟教研室聚焦当前专业内涵发展四大核心任务——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一流课程建设、知识图谱课程建设与教学成果奖申报,组织开展深度交流与互鉴活动(图3),使分散的优质资源得以高效聚合、流转与增值,践行“训-研-创”一体化发展模式,深化以专题培训(训)夯实基础,以联合研究(研)突破瓶颈,以协同创新(创)产出标志性成果。在此模式推动下,资源转化成效显著:护理学本科生论文质量显著提升,尤其过程性材料的规范性方面得到校院两级督导及合作医院的一致肯定与好评;通过虚拟教研活动国家一流课程建设经验的示范与交流,课程组不断研讨与凝练,形成核心课程群的建设特色与方向(表1);建成《内科护理学》和《老年护理学》知识图谱课程2门(图4),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同步建设《妇产科护理学》和《外科护理学》在线开放课程2门,实现资源的数字化沉淀与规模化应用;共培育和产出教学成果3项,其中1项荣获校级一等奖(图5);共建《生命周期临床护理综合实训》《护理临床思维实训教程》《社区老年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3部数字实训教材(目前完成初稿),切实推动了教研成果从“无形”到“有形”、从“独创私有”到“共建共享”的实质跃升。

表1 护理学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特色与方向列表

     
     
     

图3 护理学专业虚拟教研室4次研讨会议

     

图4 老年护理学及内科护理学知识图谱课程

     

图5 2024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奖证书

(三)师资培养强化:打造“教研赛培”四维联动师资培养路径

护理学专业虚拟教研室通过构建教学、教研、竞赛、培训的“教研赛培”四维联动师资培养路径,有效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师资培养紧扣教学活动主干线。虚拟教研活动围绕课程资源(群)、教学团队、教学载体、教学运行4类要素实现互动交流与资源共享。选取教学研讨的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前沿,结合实际案例和先进教学方法进行示范,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此外,教研活动中针对教师的教学改革进行专家点评与研讨,线下通过集体听评课教研活动评价改进效果,形成持续评估与反馈机制,并以此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与手段,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师资培养注重教学研究学理性。通过虚拟教研室平台开展多领域的教研讨论和成果交流,促进了教师教研兴趣的培养与教研项目的推进,为护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强劲推动学术成果转化。2024年课题组成员成功获批4项自治区级规划课题,展现了扎实的科研基础与创新能力(图6)。基于本平台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篇。

     

图6 2024年获批自治区级规划课题4项

师资培养锚定以赛育才优速通。虚拟教研室通过积极开展竞赛相关的研讨与教研活动汲取竞赛经验,并邀请专家指导提供精准支持。团队成员通过参与各类竞赛,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深化了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应用,进一步推动了新教学方法的普及和推广。这不仅为教师的个人职业成长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团队整体发展创造了积极的激励效应,推动了教学质量与教研能力的快速显效提升。团队成员2023年获校级创新大赛、教学设计大赛三等奖3人次,2024年参加第二届东北三省一区新医科临床实践教学联盟教师讲课大赛获三等奖1人次、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人次,参加校级教研活动比赛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人次,2025年第五届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团队荣获正高组一等奖(图7),体现了卓越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力。

     

图7 团队获2025年第五届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一等奖证书

师资培养发扬“传帮带”老传统。通过虚拟教研室平台,拓展了青年教师的培养途径,丰富了青年教师的培养形式,加强了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指导,通过教研活动引导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研讨、教学实践与学术活动,青年教师在科研水平、教学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得到全面提升,确保了学科后继人才的源源不断。重点培养了2名青年教师职称晋升。

建设存在不足与持续改进

(一) “虚拟家园式”教研互访机制有待完善,需扩大区域辐射效应

护理学专业虚拟教研室将进一步强化优势资源整合和互动机制,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优化和扩展“虚拟家园式”教研互访平台的功能,支持教师之间进行跨校、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教学方法与经验的互相借鉴与提升,扩大平台的区域辐射效应。同时,建立定期的线上、线下教研互访活动,确保教师能够及时共享最新的教学成果与研究动态。

(二)“数字化-成果化”双轮驱动体系有待发展,需推动成果应用转化

护理学专业虚拟教研室教研成果目前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初步探索阶段,需要AI赋能推动成果应用与转化,最终落实在护理学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上。如团队集中多学科合作基于NLN杰弗里斯仿真理论基础,开展一种护理虚拟教学技术支持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架构设计并进行效果初步验证,后续将进一步推进相关专利的研发与转化应用。此外,一流课程、优质课程、数智化课程等建设成果需要开展应用研究并进行成果的有效推广。

(三)“教研赛培”四维联动师资培养路径有待优化,需提质增效

在“教研赛培”四维联动师资培养路径的基础上,将更加注重个性化与系统化的师资培养,推动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与发展需求,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成长规划。同时,联合“教学创新团队”“名师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强化教学、教研、竞赛、培训与成果转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持续的师资成长机制,确保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与研究能力同步提升,打造一支既掌握临床思维,又善于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教师团队,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促进知识内化,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护理学人才。